(封面照片來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剛從一個關於編劇的講座回來,參與的群眾大多是有志寫劇本的人們,他們頻頻在Q&A的時候問了不少寫劇本的方法與困境,我只是湊熱鬧的散客群,不能批評什麼,但實在受不了再度聽到「你的靈感都從哪裡來的」這類問題!尤其還加上禮貌性的語氣與鋪陳:您好...blablabla...結果卻是問這個?!好啦!至少他們有問題要發問,總比我默默聽著還有參與感,可是問這類問題的人到底有沒有想過這就是一個毫無靈感的問題?!(累積太多到一種不耐煩!)不過一切都是需要成長的,為了成長,首先該拋開一些已經被問到爛的問題,那些明明就能夠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實在不該這樣說,只是如果一輩子都不斷地問這種問題,可能永遠不會開始創作,這是來自我這個從來沒有好好投入創作的過來人心聲。)如同今天講者說的,就是去開始寫就對了!
這類問題還包括如「想開始寫劇本,有沒有推薦什麼相關指導的書可以看?」先不論劇本,將寫作這種創作視為一種有結構性的組織與架構也是個很沒創造力的想法!想想文學從詩、戲劇、小說、散文又微小說等等不斷地發展的進程裡,不也是創作的演化嗎?開始寫就能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的作品,無論會發展成哪種文類,小說也是從一個「新物種」變成現在的某種傳統文類。但這問題我也能理解!第一次總是會緊張,總是需要一個範本或是能模仿的案例吧?可是會慢慢發現,相關的書只能像今天講者說到的,能提供你一種安全感,支撐你繼續寫,終究還是要回到自身,你到底想要說什麼?如果你有想說的,就會像我現在一樣連去聽個講座也要發神經在這邊碎唸...你自然會有想盡辦法想要表達的東西,你一生總會寫給任何人事物一封情書,總要對任何未能解決的情緒找到出口表白,只是當你堅持要化作文字,就要動筆動手動動腦。
真需要一本書的話,當時我隨身帶著《靈感來了:50部經典文學的幕後故事》(原文書名為Dancing with Mrs. Dalloway: Stories of the Inspiration Behind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這是我去圖書館無意間看到的書,但我也沒在找靈感,只是想要找幾本有趣的書來看,而這本裡面充滿許多有根據的文學八卦,從溫馨的發現,到在痛苦中遇見靈感的寫作靈感來源都有,其中要提到靈感,我最能共鳴的是作者Celia Blue Johnson引用吳爾芙在講稿〈小說中的角色〉當中所言:「一個小小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那可以是個男人或女人,他對我說:『我是布朗,有本事,就來捕捉我呀。』這個想要認識眼前一個角色的動力,就是寫作的一種燃料,對一個人產生好奇,也會自己猜想他會是怎樣的人,有怎麼樣的故事與背景,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容易在生活中,隨時碰觸得到的「靈感」。
另外今天講者也有提到,可以從自身的經驗開始下手,一開始就是寫與自己相關的故事,然而到後來,就算漸漸會從其他人與其他事件的議題用來寫作,還是會發現創作就是在暴露自己,自己如何看待,或是想選擇哪些觀點來陳述這些事件,無處不是自己!就像我推薦的這本書中,提到費茲傑羅曾說,寫《大亨小傳》的時候,「我本人也從未把蓋茲比看清。一開始,他是我認識的某個人,可是後來又變成我自己。」創作也是持續在發現自己的過程,如果還是沒有靈感,也許可以多問問自己,那些總是想丟給別人解答的,自身的困境。
當然書中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寫作小故事,包括《小熊維尼》的起源,又或是《罪與罰》的角色原型,原本我只是當作每天看一、兩篇的輕鬆讀物,但經過這天參與講座所獲得的感受,發現這本書,或是這類的書,可能很適合會想問靈感,或是創作方法的人,至少透過故事或根本只是軼事的方式,你已經認識到許多經典作品的靈感,以及作者如何呈現這些幕後故事,你不用跑五十場講座問五十遍重複的問題,你只需要平時充滿好奇心去閱讀去觀察去生活,「啊,靈感就是我怎麼看待一件事情,這是我的看法」,對,靈感是一直在你自己身上的,還有最重要還是寫吧!寫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