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原聲帶才是整部電影的靈魂:SHAME - Orin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偶然在上班查詢資料時看到Chic這個70-80年代的樂團,資料中提到他們的"I Want Your Love"有被收錄在Shame原聲帶裡面,我才想起幾年前也因為看了Shame這部電影,買了這張很精彩的原聲帶,藉此又再重新認識一遍它。



 Shame電影本身沒有很多角色過去的交代,我只看見「當代」仍然被過於擁擠的價值觀綑綁著,男主角Brandon麥克法斯賓達飾)孤獨的性格,可以對朋友們很親切,維持一個有禮貌的形象,但不想與另一個人認真交往,用錢買性愛,用彼此各取所需的關係進行肉體上的親密,依賴行為背後成因的觀眾自然就會去填補很多理由,甚至補上主角與妹妹Sissy(凱莉墨里根飾)有亂倫?如果填上這些過去,好像就減損了Shame一個孤獨的本質,一個純粹就是這樣的自己,除了被親情綑綁住,連導演沒拍出來的情節都可以當作代表主角的人生,最令人窒息的大概就是這種狀態,尤其是妹妹這個角色,不斷打擾著他的生活,甚至是一直拉著人往下墜落的親情負擔,那不是真的出於血緣的關心,這些被建立為責任的東西讓人蒙羞,有個任由自己肉體去解放的自由被侵蝕著,而且是深知會被誤解的侵犯,當妹妹或是任何親友笑著說「沒關係啦,我懂男人都需要解放」的那種窘境。不是每個人都要喜歡、都要去承受這種親密感,更何況是個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麻煩,也許我也只能看見這一面,抗拒名為關心的侵犯,也導致無能處理好自己本來想去付出的關愛。
 
 一種難以被理解的孤獨感,莫過於選擇顧爾德(Glenn Gould)的演奏來表達,Shame的原聲帶選用了四首顧爾德演奏巴哈所寫的曲目,也是顧爾德最為著名的系列,這些曲目不只出現在寧靜獨處的時候,也出現在主角面對紛亂場面的時候,搭配這幾首演奏曲,觀看者能夠冷靜與抽離地看著孤寂與激情,關心與衝突,這些對立的情緒交錯之後更為空洞,人與人之間淪為形式的互動,真正實在的情緒卻是配樂本身,到此為止我還沒開始去認識顧爾德,更沒有成為一個為古典樂停留的聽眾,古典樂是我這種沒耐心的人永遠捕捉不到全貌的音樂,我只能透過電影原聲帶所選過的古典樂,把腦袋暫時淨空,稍微獲得了它帶來的平靜,像是閉上眼睛才看得見更多內在的自己。


Glenn Gould-J.S. Bach-The Goldberg Variations (1955)


Glenn Gould - Goldberg Variations (1981)


 Shame的配樂是很重要的核心,導演Steve McQueen在原聲帶裡的內頁解說文字當中,表示「顧爾德披頭四都是在他青少年時期所接觸到的音樂」,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對他來說都具有同樣的影響力,而他找來合作的作曲家Harry Escott,則是做了片頭以及中間與片尾的配樂,特地選在曾錄製過披頭四的Abby Road Studio,可見配樂對導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導演說「顧爾德所彈奏的巴哈曲式是整部電影的骨架,連結了Brandon的內心狀態」,在我看到關於顧爾德的一些軼事,關於他古怪的性格之後,似乎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連結,導演還強調讓Brandon在家裡都是聽黑膠,是要「建立一種心理與音樂之間的緊密關係」,比如說當Brandon獨處時會去播放黑膠,以及他妹妹闖入他家時候,黑膠正播放著Chic"I Want Your Love",她想從哥哥身上得到一點親近的情感(可是我還是不覺得那有所指他們亂倫),導演說這首歌是他小時候流行的舞曲,是用以表現出妹妹外放與直接的情感,傳達出哥哥Brandon內在羞於表現出來的性格:

Chic - I Want Your Love


 另外一首精彩的重新演繹New York New York,是有別於原曲帶來活力與夢想的紐約大都會,在Shame當中由在片中當駐唱歌手的妹妹演唱,變成一首緩慢感性的歌,像是來到大都會之後迷失自我的哀傷,全片兄妹最親密的情感連結就在這段:



New York New York原曲



New York New York在Shame當中的版本



 一直不提台灣中文版的譯名,是不想掩蓋住原本片名"Shame"(羞恥)這個詞,麥可法斯賓達在訪談當中說:「Brandon以一種近乎麻木的方式,四處追尋性愛,得到即時的滿足和快感的需求,而在享受過了之後,會直接感覺到一種羞恥,一種對自己的厭惡,然後就開始了惡性循環,」可是相較於同樣隨興與剛認識的人上床,又急迫的緊抓住兩人關係的妹妹,我相信Brandon是比誰都還要在乎以及相信那種親密感的,就像赫曼‧赫塞《生命之歌》裡面說:「那些真正有信仰的人,並不會遵照著信仰的規範過日子」,真正相信親情以及愛情關係本質的人是不會拿那些承諾來交換什麼的。

 自由似乎是我最在乎也最能拿來當作我在Shame裡面看到的渴望,為了與他人有所交流就無法自由,甚至連獨處都無法得到自由,說到最後覺得自己只看過Steve McQueen一部電影實在太羞恥了!尤其想補足後來得到票房好評的《自由之心》!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MOSHI MOSHI NIPPON FESTIVAL 2015 in TAIPEI-Day 2:Capsule, m-flo, 八王子P


不知道哪來的信心覺得自己一定能參加這場演唱會,結果就真的抽到票了!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優哉的好好去個兩天,因為MOSHI MOSHI NIPPON FESTIVAL系列的活動非常豐富,不僅有演唱會,連時裝秀還有小型園遊會般的貨櫃屋及講談等活動,只能參加週日場的我草草經過戶外的貨櫃屋展演區,用目光掃過一便通通都超可愛的週邊商品之後,就趕快去領票入場了。奔波趕場熱到我超想買Capsule的T恤當場換!我絕對不會承認我也很想參加蛋黃哥合照會

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裁縫師的美麗人生》:為你量身訂作的陪伴




  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池邊葵的同名作品《繕い裁つ人》,直譯就是「作修補剪裁的人」,也就是「裁縫師」,台灣片商翻譯替她加上了一點符合故事情節的衍生譯名:《裁縫師的美麗人生》,由中谷美紀主演,三島有紀子執導,電影拍攝特地選在導演母校神戶女學院大學附近,圍繞在有時髦百貨公司與乾淨的街道上並存著傳統老店的文化環境,「南洋裁店」裡的二代裁縫師南市江(中谷美紀飾演),埋首於舊式裁縫機踏著腳踏板,修改著每一件有故事的衣料布材,細細道出小鎮市民的純樸生活。

  在百貨公司工作的藤井先生(三浦貴大飾演),迷戀上南市江裁縫做工精緻的衣服,進而想找她合作,嘗試將南市江所擁有的傳承技術品牌化,期待看見南市江的設計。身為南洋裁店第二代,南市江接續當年擁有好手藝的裁縫師奶奶的精神:「作一件能夠穿一輩子的衣服」,於是她長年都為那些老主顧作類似終身保固的售後服務,修補著奶奶當初為那些客人量身訂作的西服與洋裝等訂製服,顧客就像串門子那般找南市江改衣服和聊聊天,南洋裁店聽著孩子成長,大人慢慢變老。

  除了傳統老店有各自專業職人的技術,還共同具有無法被擴大的「鄰居氛圍」,附近居民養成習慣成為老主顧,像鄰居一樣互相交流,彼此生在同時代的當下是如何生活的。每當改衣服,都是顧客的人生有什麼事件,得隨著身體的變化來修改尺寸,裁縫師持續踏著腳踏板用裁縫機紀錄著背負故事的布料們,這是時下成衣市場當道的環境很難體會的經驗。藤井先生慢慢也理解這種無法被擴大的美好。

  但南市江一定不會只想修改奶奶設計的作品吧?藤井先生抱持著這種疑問不斷拜訪南洋裁店,鮮少透露出情感的南市江藤井先生存在細膩的情感,像是她一直拒絕藤井先生的建議,卻又不討厭他一直出現,被動式的讓藤井先生走進她的生活,自己也逐漸面對想設計的渴望,最親密的時候就是藤井先生陪著南市江拆布料縫線的片段,瑣碎無聊的安靜,傳達了南市江一點信任感。雖然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多感情的詮釋,但南市江在街上偶然看到藤井先生在車上跟一名年輕女子貼近身子一起看手機笑的場面,她略顯失落的反應還是帶出了她的情感,她喜歡被藤井先生欣賞的自己,並非真的喜歡藤井先生,在此小小的任性解讀。

  中谷美紀飾演優雅職人的形象在《裁縫師的美麗人生》達到極致,幾幕使用裁縫機的場景都傳達出與之相處許久的默契,不會去想她只是在演裁縫師,這方面也許專業裁縫師還是會看出來就是。全片穿插的配樂很少,幾乎都是縈繞著裁縫機運轉的聲音,南洋裁店形同這塊街區生活的一部份,南市江藤井先生對衣服的信念都如南洋裁縫店第一代老奶奶所相信的,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可以轉換心情,這份對衣服帶有尊敬的心情,三島有紀子拍得很好,沒有誇張情節沒有過度的聲光特效,只有尊敬自己專業,傳達為自己的信念所努力的電影,即使我們沒有傲人的專業,也能為此感動。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留下我一個人(愛的剖析)》:「痛苦被凝結起來,成為靈魂之外的實體」

 
書封設計:王志弘│自由之丘出版

 一生只留下一本不知道怎麼歸類的作品,僅僅四封知道自己不會寄出去的信,道別渴望的對象,同時也道別被遺棄的自己,不只愛情還有病痛,三十四歲過世的法國女作家瑪賽兒‧梭維若(Marcelle Sauvageot,1900-1934),為了調養肺結核進入療養院(近乎等死)的日子裡開始寫信,可是這四封信件不只有傳達訊息的思念,更充滿女性自覺的聲音,然而大多還是來自於愛情裡被遺棄的審判回合,不只是針對當時送別說要等待她的情人,也審視自己。當然梭維若自己也拒絕了對方,畢竟自己是要去療養院,這一切太難了,可在信件當中,梭維若也很直接坦承自己仍然會期待這個等待。梭維若的信件也像是羅蘭·巴特《戀人絮語》般自成一段愛的辯證:

 「我害怕有一天會發現我不愛,所以預先對自己的情感產生懷疑,怕有人回過頭來指控我的虛偽;於是在我想像的千百種情況中,都是先預設我的愛會消失。我承認自己不會忠貞不二,所以,單單在我自己的想像裡,我怕會讓那個我說不愛他的人失望,我於是拒絕另一個人陪我去看戲,不讓他親吻我的指尖。也因此,在否認我內心之愛的同時,我比那個對我說『我愛你』的人更加投入。」

 這些信件更接近日記,對抗自身的日記,當接到對方已決定要結婚並希望彼此友誼永存之後,梭維若只能面對自己了,她開始刻意在信中尊稱對方:

 「我試著在您之外還保有一個小避風港,好讓自己在您不在愛我的那一天還有所依靠。這個避風港並不是另一個人,亦不是一個夢、一個影像。這是您所謂的我的自私與自大;我在痛苦之中希望可以尋回的是我自己。我希望可以緊緊抱住我自己,單獨面對我的痛、我的疑慮、我的缺乏信念。在沮喪中就是因為可以感覺到自己,才有力量支撐下去。就像一切都變了,一切都使我痛苦,我還是我和我自己。若要我迷失,就必須先確定我不再需要我自己了。」

這些獨語並非宣洩情緒,而是用一種理性的態度來重新建構著自己的感情,冷靜的文字成份是滿滿的感性:「我們以為看到了自己在對方心裡的樣子,所以也將對方的樣子在自己心裡定型,是這個把我們分開的嗎?,即使要獨自面對自己,梭維若還得面對的另一個痛苦是肺結核的病痛,待在療養院的日子裡,可以聽見鄰房的咳嗽聲,生命即將燃燒殆盡的哀號,梭維若是這樣提及痛苦:

 「如果痛苦是陌生的,我們會有更多的力量來抵抗,因為不知道它的威力:我們只看到抗爭,並期盼在這之後能重拾更充實的生活。可是如果我們知道是何種苦痛,便想舉雙手求饒,並以一種疲憊的錯愕說:『又來了!』我們預見了所有必須經歷的痛苦階段,也知道之後只是一片空白。」

 梭維若的內在有澄明的雙眼在審視生活當中的苦痛,這不僅是她得面對的病痛、失去愛情的悲痛,同時也是與現在我們面對生活所帶來的痛苦能夠有所共鳴的心聲。關於她的四封信件所組成的小冊子還有太多可以抄下來反覆咀嚼的片段,這個在久遠的年代裡吐露的心聲,也提供了一條通往真實自己的必要,讓自己客觀審視自己,像審視一個小說人物,如她相信小說能夠讓人的痛苦得以排解:「痛苦被凝結起來,成為靈魂之外的實體。」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與時間作對的代價:《明日拍立得》


 當你能夠預先知道明天的某個瞬間,你會怎麼做?首度執導完整長度電影的Bradley King大膽假設了這個問題,使用看似科學的發明裝置,又不太科學的情節,玩了一場隨著時間逐漸封閉的遊戲,時間的線性看似一條無止境向前的尾巴,當你想抓住的時候,卻是反咬你一口的利牙。《明日拍立得》沒有強大的卡司,沒有厲害的特效,只有緊湊的預告,每天晚上八點,激起讓你想繼續看下去的好奇心...(得防雷,還沒看的人先別點開)


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明日音樂祭T-Fest 2015:只有一半的全部。



當你遇到美好的音樂現場帶來的感受,就像神一樣的出現呀。(照片為mew)

 明日音樂祭的來臨為音樂信仰者揭開2015年一個重要的朝聖祭典,雖說以貪心或是過往的比較,這個音樂祭的名單顯得沒這麼有趣,偏偏又有請來一些重點團與個人(我參加音樂祭就是在當ㄈㄈ尺):睽違六年的Mew,很受歡迎的YuckMONKEY MAJIK,超個性女聲Zola Jesus等等,還有大多是我沒有聽過的,覺得無比陌生,最驚喜是請來Émilie Simon!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當然選了有Émilie Simon的那一天!萬芳說過「你怎麼知道一半不是全部」,實在是說得太好了,這就是我參加明日音樂祭的全部呀(亂用)

2015年03月28日星期六天氣晴☼
這些已成過去的當下只好以黑白色系處理。

amazarashi
 之前沒有聽過的日本團,想不到聽起來熱血流行的旋律之下的歌詞都很帶勁,只有其中一首有翻成全中文,聽得當下搭配歌詞覺得很痛!如果沒看到灰暗沉痛的詞,會誤以為他們只是純粹熱血陽光的樂團吧!有一位女生在後面幾首都哭著,拿出衛生紙在拭淚,注意到她的時候才發現不得了!她全都跟著唱!看來她的感動是當場無人能比的強大!amazarashi的現場很有渲染力,就連從沒聽amazarashi的我都很感動,但到底為何要隔一層網幕在舞台前呢?


Turtle Island
 在日本已經成軍快二十年的資深團,跟著好奇心過去聽,如果不聽主唱的日文會以為是台灣原住民的音樂,但爆發力更強大!仍然搞不清楚有多少成員更搞不清楚有多少樂器,很厲害的原始節奏與能量!


Doodle
 音量有些大的前兩團,使我聽力暫時減弱,於是剛開始Doodle都還帶著巨響殘留的聲音,正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才覺得不對,因為這舞台跟另一個舞台太太太靠近了,又都是戶外場地,注定要兩敗俱傷...不過稍微交錯的表演時間還是讓這一切沒有影響太大,Doodle的音樂還是很棒,即使在下午也能夠迷幻一下。


中場休息在草地上聽1976以及野餐(根本沒認真聽...)


tfvsjs
 來自香港的超帥演奏組合,原本覺得自己聽演奏團無法完全投入,因為耳朵實在太庸俗了,tfvsjs的編制雖然沒有很龐大,但也足以敘述豐富的聽覺空間,這種還沒到爆炸的強度我聽起來是很剛好,難得可以整場都聚精會神在演奏音樂上,還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於是還帶了CD回家。


猛虎巧克力
 經歷了人潮有點稀疏的上午,猛虎巧克力這個現場人算蠻多的,只是等不到想聽的〈不再是少年〉,也得趕緊去聽Rhye,中途就趕緊離開。


Rhye
 被擺在這個時段的Rhye受到太多干擾了,就是有相鄰太近的舞台,Rhye非常需要安靜,偏偏當時又是很熱血的音樂在鄰近舞台鬧哄哄著,Rhye的主唱不只一次表現出被干擾到的反應,但他還是保持投入的狀態在唱著,乾淨又柔軟的聲線,搭配騷動靈魂的節奏感,台下還是跟著Rhye的音樂搖擺著,即使不時被干擾(冷汗)。


Émilie Simon
 準備時間有點久的Émilie Simon真是對觀眾極大的挑戰,因為應該最多人要聽的Mew的表演時間就排在Émilie Simon結束前十分鐘在主舞台開場,所以還延遲開場的Émilie Simon就得面臨唱到一半人也走了一半的窘境。不過女神就是女神,從頭到尾都帶著甜美的微笑演唱每一首歌,多才的她在舞台上非常忙,除了唱歌,一下彈吉他,一下又彈Keyboard,還玩了電子樂效果,以及她左手臂上配戴著的奇妙裝置,可以作出很多vocal的效果,非常精彩!她還唱了第一張專輯的歌,光是這樣今天就足夠了(淚)。


Mew
 這一天大家的重頭戲就是Mew了吧?果然出現當日最多人的場面,到了這一刻才有了熱鬧的音樂祭的感受,沒想到Mew這麼活潑,一直跟台下有交流,稍微聊聊的互動,而現場的表現也非常好,除了新歌,還有許多必唱的舊歌,很喜歡的SpecialThe Zookeeper's Boy這兩首連續曲目也聽到了。除了抬頭可以看見偶有飛機經過的場所,最後這夜晚還有幾顆星星與一半的月亮,安可曲又是觸及心靈的名曲Comforting Sounds,現場一片歡呼,搭配著有星星的夜空來集體分享孤寂感,劃下這次單日音樂祭的句點。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不想再錯過的現場:Nabowa



時常會分享美好音樂的朋友最近又丟來令人興奮的消息,我是從一無所知開始慢慢感到興奮的,原本不曉得自己去年錯過了什麼(也不想知道,怕很懊惱),笨拙地搜尋,隨機聽聽Nabowa的音樂,這過程是現代的方便與藝術的廉價,仍然具有傳遞美好的功能,只要你的藝術夠好的話。


自己不在場的現場是存在的

(去年來台的現場片段)

關於Nabowa

去年十月才來過台灣表演的Nabowa,是一組來自日本京都,已成軍十年的演奏團,成員有:堀川達(Bass)/ 景山奏(Guitar)/ 川上優(Drum/Piano)/ 山本啓(Violin)(他們四人是否依照順序拍照我還不確定...但應該是這樣安排沒錯!)
圖片來源:Nabowa官方網站(http://www.nabowa.com/) 
這十年來除了核心Nabowa,成員也有發展side-project組成The Bedroom Tape(吉他手景山奏)以及Wonder Headz(貝斯手堀川達與鼓手兼鍵盤手川上優)。更有許多與其他歌手合作的作品,若是要挖掘Nabowa的十年會是非常豐富的音樂版圖。



我們還是得透過音樂來認識Nabowa,初次聽到Nabowa的演奏片段,很快就能進入心情愉悅的狀態,並非安靜的室內樂才能給予人平靜祥和,純粹快樂的演奏音樂更是可以使人靠近自己情緒的長相,相信聽Nabowa的群眾們會不自覺地微笑著的:)


  

Nabowa所帶來的驚喜是,怎麼會有這麼多層次的聽覺空間,簡單的幾個樂器組合在一起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樂曲。




在聽過幾首Nabowa的作品之後,覺得Nabowa屬於現場型樂團,得親自到現場才能感受到更多那種快樂玩著音樂的美好!既然又給了一次機會,這次我要到場啦!!!

回顧自己錯過的現場!





OMAKE X The Wall Music Presents:
Nice Trip!Nabowa X 長岡亮介│浮雲X黃玠 演唱會

時間:2015-04-18 19:00~2015-04-18 23:00 (18:30進場 19:00開演)
會場:公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200號B1 
票價:
*預售票:800元、
*兩人套票送Chums手環:1600元、
*限時四人優惠套票:2700元、
*現場票:1200元 
實體購票:台北 THE WALL 公館、OMAKE 
活動洽詢:info@thewall.com.tw | +886-2-2930-0162 | 15:00-23:00

更多資訊:
Nabowa Taiwan: https://www.facebook.com/nabowatw

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Mommy:在你的字典裡,愛是名詞還是動詞?



 看完《親愛媽咪》(Mommy)這部電影的人一定對「字典裡」這個用詞不陌生,當母親Diane帶Steve回到新的住所的時候,母親說到「顯然」這個詞不在我的字典裡,之後Steve就時常故意嘲弄母親,對她說那某個詞有在你的字典裡嗎?Steve的嬉鬧看似天真無害,由於電影當中Steve是過動兒(ADHD)的影響,隨時都能引發衝突,不過就像愛情、親情與友情等,以愛為出發點的旅程,往往會走向互相傷害的局面,加上Steve這個情緒失控就會爆發的問題少年,於是在《親愛媽咪》裡頭更是放大了這種危險性。

由此可知(愛的旅程發生危險的機率好像比一般旅遊行程還高,可能愛的旅遊險才是必要。)


你的愛會凋零[名詞]
 如同上述所提及Steve是過動兒,他的問題在這個關係當中像個怪物,就像科學怪人裡面的怪物那樣,不管怎麼愛都會傷人,更明確地說是在一片沒有這些問題的社會當中他的處境像是ADHD怪物之一,這樣的Steve即使是被愛的,仍然會覺得自己是inferiority(劣於他人),一方面覺得母親得容忍他的特別狀況,一方面又無法面對自己是被母親容忍著的愛。被溺愛的渴望(置入Echo的歌名)讓Steve一直害怕母親的愛隨時會抽離,當愛變成名詞的時候,將會死去,卻因此反而有了生命,相信愛的存在就得恐懼愛的逝去。


我愛你[動詞]
 如同上述提及的愛,突然可以量化的時候,感情當中的雙方可能會忍不住一直衡量彼此的愛,有個動人的時刻是母親對Steve說:事實上我只會越來越愛你,而你會慢慢地不愛我。Steve用盡各種方式來表達愛,他的愛真的充滿活著的力量,當自己想怎樣就怎樣,還認為這就是愛,一切都只是因為我愛你,就合理化了自己極端的表現,當然掛上ADHD就好像難免會這樣,Diane更掙扎的是自己不比兒子還堅持「我愛你」的表現,幾乎變成他們爭吵的原因,片中太多母子情深的情義相挺,在又打又互相幫助的情節之下,實在讓人看了又緊張又感動,嗯...緊張比較多。


 解決呈現愛這個難題,我傾向後者(強調是「我傾向」以防自以為客觀),尤其在電影或文學裡,呈現難題本身的張力與過程絕對比解決它來得實在,因此非常佩服《親愛媽咪》能夠呈現親情當中互相拉扯又無法分離的糾結情感,當然還有鄰居Kyla參與的友情與Steve寄托的於她感情,Xavier Dolan真的不只是會處理畫面與音樂的美好結合,很多她們三人相處的畫面都過於燦爛,瞬間心暖,光是這些就夠享受了,對比之下現實的殘酷就更加殘酷,《親愛媽咪》正是能夠呈現在愛裡沒有自由(再度置入歌名,來吧!焙焙!〈(我該如何對你說)在愛情裡沒有自由〉),again,包括愛情、友情、親情與任何世間情,一概無法自由,都別想給我自由!(很神經)


只有形容詞是自由的
 不斷地對愛辯證與提問的狀態下好像通常都沒有好下場,只會讓你對於毀滅的想像逐漸成真,在一段關係當中,彼此相信他是愛我的,也才能相信自己也許是自由的,在此我已離題,一直以來都是個容易離題的觀眾,但我絕對是Xavier Dolan的盲目影迷,即使《親愛媽咪》讓我這個害怕緊張關係的人稍嫌疲累,我還是會愛的。


拉回正題,要去看電影啦!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Eg - Adventure Man



  2009年葛萊美獎有一首Adele的名曲"Chasing Pavements"入圍了年度最佳歌曲,幕後的作曲者就是Eg White,他早已是與許多大牌歌手合作過的創作者與製作人,包括有Kylie MinogueFlorence and the MachineJames BluntWill Young等等,但如同最後沒獲獎的命運(該年得獎的年度歌曲是Coldplay"Viva la Vida"),不斷地與流行的光環擦肩而過,這樣注定低調的他也持續與這種命運抗衡,除了早年剛開始玩音樂有組團,到後來成為幕後製作與寫歌好手時發行過個人與合作的專輯。都成為有好評沒賣座的"藝術電影"那般宿命,比如說1991年和個性女生Alice Temple組成的Eg & Alice,發行過的專輯"24 Years of Hunger",被譽為佳作,銷售成績則從未進入排行榜,1996年首張個人專輯"Turn Me On, I'm a Rocket Man",依然沒有亮眼的成績,目前只有聽過他事隔多年的專輯"Adventure Man"(2009)當聆聽他的作品時,依然是流行樂的調調,也都屬於朗朗上口的旋律,我可以播放好幾回的耐聽專輯,而成績很一致,沒有進入任何排行榜。

  如果安於待在幕後,他不會在事隔多年後又發一張專輯,既然他的宿命一向如此,我們就欠他一個好評。也許他少了無可挑剔的歌聲,也沒有足以能吸引大量閃光燈的外型,可是如果我沒有聽到這張專輯,我不會去注意多年來他已發表的作品有被當作歌手主打的數量非常多,仔細聽他個人專輯與他寫給各大歌手的歌曲,不難發現都是輕快抒情的安全牌,算是金曲製造機,只是當他唱自己的作品,就是如此可惜,銷量與評價總是不成正比。
  
MV也沒有想要獲得極高曝光率的野心


  Eg White沙啞以及誠懇的聲線恐怕太素人了,也正因如此,流行的旋律得以有故事性,我不會去想這是什麼重複的暢銷歌曲老把戲,比較像親切的鄰居在房間唱著他自己的歌,而我會想敲敲門,問他何不去當個歌手!這些歌擺在這太浪費了!只是他會說:嘿,我早就在這了。

  他仍然是許多新人、舊人歌手獲得音樂獎的幕後推手,即將來臨的2015年葛萊美獎,入圍多項獎項的Sam Smith(年度製作、年度專輯、最佳新人等六項入圍),至少Eg White就在其中貢獻了多首創作,就看Sam Smith是否會獲得青睞得獎,我還是獨鍾Eg White個人的專輯,只是他怎麼還是這麼低調呢?

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別再問「你的靈感都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了!

  
  
(封面照片來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剛從一個關於編劇的講座回來,參與的群眾大多是有志寫劇本的人們,他們頻頻在Q&A的時候問了不少寫劇本的方法與困境,我只是湊熱鬧的散客群,不能批評什麼,但實在受不了再度聽到「你的靈感都從哪裡來的」這類問題!尤其還加上禮貌性的語氣與鋪陳:您好...blablabla...結果卻是問這個?!好啦!至少他們有問題要發問,總比我默默聽著還有參與感,可是問這類問題的人到底有沒有想過這就是一個毫無靈感的問題?!(累積太多到一種不耐煩!)不過一切都是需要成長的,為了成長,首先該拋開一些已經被問到爛的問題,那些明明就能夠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實在不該這樣說,只是如果一輩子都不斷地問這種問題,可能永遠不會開始創作,這是來自我這個從來沒有好好投入創作的過來人心聲。)如同今天講者說的,就是去開始寫就對了!

  這類問題還包括如「想開始寫劇本,有沒有推薦什麼相關指導的書可以看?」先不論劇本,將寫作這種創作視為一種有結構性的組織與架構也是個很沒創造力的想法!想想文學從詩、戲劇、小說、散文又微小說等等不斷地發展的進程裡,不也是創作的演化嗎?開始寫就能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的作品,無論會發展成哪種文類,小說也是從一個「新物種」變成現在的某種傳統文類。但這問題我也能理解!第一次總是會緊張,總是需要一個範本或是能模仿的案例吧?可是會慢慢發現,相關的書只能像今天講者說到的,能提供你一種安全感,支撐你繼續寫,終究還是要回到自身,你到底想要說什麼?如果你有想說的,就會像我現在一樣連去聽個講座也要發神經在這邊碎唸...你自然會有想盡辦法想要表達的東西,你一生總會寫給任何人事物一封情書,總要對任何未能解決的情緒找到出口表白,只是當你堅持要化作文字,就要動筆動手動動腦。

  真需要一本書的話,當時我隨身帶著《靈感來了:50部經典文學的幕後故事》(原文書名為Dancing with Mrs. Dalloway: Stories of the Inspiration Behind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這是我去圖書館無意間看到的書,但我也沒在找靈感,只是想要找幾本有趣的書來看,而這本裡面充滿許多有根據的文學八卦,從溫馨的發現,到在痛苦中遇見靈感的寫作靈感來源都有,其中要提到靈感,我最能共鳴的是作者Celia Blue Johnson引用吳爾芙在講稿〈小說中的角色〉當中所言:「一個小小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那可以是個男人或女人,他對我說:『我是布朗,有本事,就來捕捉我呀。』這個想要認識眼前一個角色的動力,就是寫作的一種燃料,對一個人產生好奇,也會自己猜想他會是怎樣的人,有怎麼樣的故事與背景,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容易在生活中,隨時碰觸得到的「靈感」。

  另外今天講者也有提到,可以從自身的經驗開始下手,一開始就是寫與自己相關的故事,然而到後來,就算漸漸會從其他人與其他事件的議題用來寫作,還是會發現創作就是在暴露自己,自己如何看待,或是想選擇哪些觀點來陳述這些事件,無處不是自己!就像我推薦的這本書中,提到費茲傑羅曾說,寫《大亨小傳》的時候,「我本人也從未把蓋茲比看清。一開始,他是我認識的某個人,可是後來又變成我自己。」創作也是持續在發現自己的過程,如果還是沒有靈感,也許可以多問問自己,那些總是想丟給別人解答的,自身的困境。

  當然書中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寫作小故事,包括《小熊維尼》的起源,又或是《罪與罰》的角色原型,原本我只是當作每天看一、兩篇的輕鬆讀物,但經過這天參與講座所獲得的感受,發現這本書,或是這類的書,可能很適合會想問靈感,或是創作方法的人,至少透過故事或根本只是軼事的方式,你已經認識到許多經典作品的靈感,以及作者如何呈現這些幕後故事,你不用跑五十場講座問五十遍重複的問題,你只需要平時充滿好奇心去閱讀去觀察去生活,「啊,靈感就是我怎麼看待一件事情,這是我的看法」,對,靈感是一直在你自己身上的,還有最重要還是寫吧!寫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