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別再問「你的靈感都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了!

  
  
(封面照片來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剛從一個關於編劇的講座回來,參與的群眾大多是有志寫劇本的人們,他們頻頻在Q&A的時候問了不少寫劇本的方法與困境,我只是湊熱鬧的散客群,不能批評什麼,但實在受不了再度聽到「你的靈感都從哪裡來的」這類問題!尤其還加上禮貌性的語氣與鋪陳:您好...blablabla...結果卻是問這個?!好啦!至少他們有問題要發問,總比我默默聽著還有參與感,可是問這類問題的人到底有沒有想過這就是一個毫無靈感的問題?!(累積太多到一種不耐煩!)不過一切都是需要成長的,為了成長,首先該拋開一些已經被問到爛的問題,那些明明就能夠自己找到答案的問題。(實在不該這樣說,只是如果一輩子都不斷地問這種問題,可能永遠不會開始創作,這是來自我這個從來沒有好好投入創作的過來人心聲。)如同今天講者說的,就是去開始寫就對了!

  這類問題還包括如「想開始寫劇本,有沒有推薦什麼相關指導的書可以看?」先不論劇本,將寫作這種創作視為一種有結構性的組織與架構也是個很沒創造力的想法!想想文學從詩、戲劇、小說、散文又微小說等等不斷地發展的進程裡,不也是創作的演化嗎?開始寫就能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的作品,無論會發展成哪種文類,小說也是從一個「新物種」變成現在的某種傳統文類。但這問題我也能理解!第一次總是會緊張,總是需要一個範本或是能模仿的案例吧?可是會慢慢發現,相關的書只能像今天講者說到的,能提供你一種安全感,支撐你繼續寫,終究還是要回到自身,你到底想要說什麼?如果你有想說的,就會像我現在一樣連去聽個講座也要發神經在這邊碎唸...你自然會有想盡辦法想要表達的東西,你一生總會寫給任何人事物一封情書,總要對任何未能解決的情緒找到出口表白,只是當你堅持要化作文字,就要動筆動手動動腦。

  真需要一本書的話,當時我隨身帶著《靈感來了:50部經典文學的幕後故事》(原文書名為Dancing with Mrs. Dalloway: Stories of the Inspiration Behind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這是我去圖書館無意間看到的書,但我也沒在找靈感,只是想要找幾本有趣的書來看,而這本裡面充滿許多有根據的文學八卦,從溫馨的發現,到在痛苦中遇見靈感的寫作靈感來源都有,其中要提到靈感,我最能共鳴的是作者Celia Blue Johnson引用吳爾芙在講稿〈小說中的角色〉當中所言:「一個小小的身影出現在我面前,那可以是個男人或女人,他對我說:『我是布朗,有本事,就來捕捉我呀。』這個想要認識眼前一個角色的動力,就是寫作的一種燃料,對一個人產生好奇,也會自己猜想他會是怎樣的人,有怎麼樣的故事與背景,這大概是我覺得最容易在生活中,隨時碰觸得到的「靈感」。

  另外今天講者也有提到,可以從自身的經驗開始下手,一開始就是寫與自己相關的故事,然而到後來,就算漸漸會從其他人與其他事件的議題用來寫作,還是會發現創作就是在暴露自己,自己如何看待,或是想選擇哪些觀點來陳述這些事件,無處不是自己!就像我推薦的這本書中,提到費茲傑羅曾說,寫《大亨小傳》的時候,「我本人也從未把蓋茲比看清。一開始,他是我認識的某個人,可是後來又變成我自己。」創作也是持續在發現自己的過程,如果還是沒有靈感,也許可以多問問自己,那些總是想丟給別人解答的,自身的困境。

  當然書中還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寫作小故事,包括《小熊維尼》的起源,又或是《罪與罰》的角色原型,原本我只是當作每天看一、兩篇的輕鬆讀物,但經過這天參與講座所獲得的感受,發現這本書,或是這類的書,可能很適合會想問靈感,或是創作方法的人,至少透過故事或根本只是軼事的方式,你已經認識到許多經典作品的靈感,以及作者如何呈現這些幕後故事,你不用跑五十場講座問五十遍重複的問題,你只需要平時充滿好奇心去閱讀去觀察去生活,「啊,靈感就是我怎麼看待一件事情,這是我的看法」,對,靈感是一直在你自己身上的,還有最重要還是寫吧!寫就對了!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Top 10 albums of 2014

  


  2014年大多都待在外島,時間龜速前進,聽潮汐聲比音樂還多更多的一年,原以為能夠捨棄與隔絕一切,但透過友誼與當前時代的方便性,陸續還是聽了些自己喜歡的專輯。發現近年來許多專輯都走「精緻化」,不再以滿滿的內容來包裝,短小精幹的歌曲越來越多,我也一直都蠻喜歡聽短歌,大概是沒什麼耐性的緣故,這一年選擇的前十大專輯也多為整張收錄時間僅有30-40分鐘不等的平均值,更少的時間,卻有更多重複的機會,實在非常適合這一年,珍貴的休息時光,大多在閱讀,回顧了一下,其它短暫自由的光陰還是有讓耳朵吸收飽足。

  以下就是抉擇了許久,選出的十張去年喜歡的專輯,小小的心得。




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感謝你讓我佔用了你的時間-《無人出席的告別式》



「妨礙人類臨終的,是排場。」

  這是昆德拉(Milan Kundera)引用謝琳的一句話,借來當個開場,因為我們終有一死,也隨著年紀逐漸面臨身邊的死亡,學習認識什麼是死亡?什麼是失去?什麼是沒有?什麼是失去沒有...這是我們總覺得再自然不過的不自然現象,自然是死亡,但不自然是內在的心理防衛機制無法這麼輕易接受身邊的親人或好友死去,如果人臨終前還得留在人生的舞台上,對台下觀眾留下最後的一口氣,那麼「告別式」這個可以說是生者獻給逝者在舞台上謝幕的最後一束花。

  中文片名譯為「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已直接告訴你「孤獨的死去」這個事實,即使是已經沒有排場而死去的獨居者們,仍然有專門處理這些案例的職業,正是片中主角的工作。他一一為死前已獨身一人的逝者們搜查是否仍有能連絡上的親友,直到毫無所獲之後就會結案,並且替那些人完成行式上的告別式,這是怎麼樣的人才有辦法勝任的工作啊!不多言電影中主角如何表現出一種孤單的生活,但事實上他的寂寞都來自觀看者自身的投射與憐憫。

  這如同在告別式上會發生,生者的投射,比如說在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在《凡人》(Everyman)這部小說當中描述在父親的告別式上面處理遺物的反應:「那些都是我父親曾經握在手中、放在胸前的小東西,既美麗又珍貴。但是我們最後決定讓放大鏡、鑽石小盒及盒子裡的東西,陪伴父親一起長眠土中。我父親總是把放大鏡放在一個口袋,香菸放在另一個口袋,所以我們就把放大鏡插在他的壽衣上。我記得,弟弟當時還說:『我們應該把放大鏡放在他的眼睛上才對啊!』這就是悲傷對人們的影響,這就是我們不知所措時的反應:我們不知道自己還能夠作什麼,無論是對是錯,我們彷彿已經不清楚自己還能再多作些什麼。」

  而在《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就連悲傷都缺席,換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想像?我們又何須去想像?只有主角如此懂得孤獨,除了工作,他總是一個人過著日子,他所「接觸」的案例當中的人們,好像是他的朋友,他從那些孤獨死去的人們那裡得到共鳴?我保持問號,但和他自身同樣變成孑然一身的那些人,在生活上有著同樣的氣息,不論背後有什麼故事,總走到這一步了。透過這個工作,他認識的也都是這些死去的人身前已難追回的過去。

 直到某天被公司裁員,好像連上級都開始不這麼需要重視這些獨自死去人們的問題。主角突然奮起要求要把最後一個案件完成,並且需要更多時間,因為他找到了這個死者的親友們,也找到了他人生要脫離獨身的一線可能,死者的女兒在主角這麼投入與認真的態度之下,產生移情作用對主角也有了好感。我會說移情作用是因為這一切的好感還只是剛開始,無論如何,這都是人與人又產生了連結的美好,也許主角並不會跟那些孤獨死去的人一樣。

  整部電影都拍得很好,除了後段那個轉折,對,就是你一定能猜到的轉折,為了不想透露太多劇情,只好講得如此迂迴。我無法欣賞的是導演選擇的方式,就算想要這樣讓片尾有強烈的對比,也挑個比較不刻意的方法吧!那個畫面之後我就被干擾到無法感動,瞬間浮現一堆陳腔濫調的劇本橋段,真的沒辦法在電影院好好釋放情緒了,真是一個難搞的觀眾。

  但我仍然覺得這部電影有很美很動人的結局,也許為了這個結局,還可以稍微回想起一些感動的情感連結,就像個生者,即使是看著故事的旁觀者。其實我也忘了到底那句話是怎麼翻譯的,但就是主角與死者女兒第一次見面的對話要結束時,對她說:「感謝你讓我佔用了你的時間。」那便是彼此共同站在人生舞台上的瞬間,不過就是為了那些瞬間,什麼也帶不走的時光之中,我們曾在誰的人生裡佔用了這麼一點時間。

  最後就像卡雷姆(Maurice Carême)的〈突然聽見喪鐘敲響〉這首詩的片段,自己覺得很適合搭配電影的畫面:

    剛剛出生,又得離開
    這個過於擁擠的世界。
    開門關門的間隙,
    人們又重聚門前。

  穿插了一些引言,是剛好前陣子找來閱讀的書都是想理解如何告別與面對死亡,而《無人出席的告別式》就給予了另一種答案,又讓自己回頭去學習珍惜好好告別的機會,即使什麼都沒能擁有,我們所能給予的就只是瞬間。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Star Horse - Crush | Lust (EP)


*圖片為Star Horse兩張EP,Crush與Lust的實體照(暖暖握擁著)

  在瞪鞋方面仰賴瞪入膏肓 Shoegazemania的主人瞪魔探路,跟隨他的幾個腳印走,真的只跟得上這麼幾步,因為他實在聽太多太多瞪鞋了,能夠有這麼瘋狂的瞪鞋狂魔讓人欣慰,還能在想聽瞪鞋的時候有人引領入門。近期更令人興奮的是他陸續選了些瞪鞋唱片,並且成立網路「瞪鞋」唱片行Bear Igloo Records,這麽療癒的名字透露出瞪魔最可愛的內心,難道聽瞪鞋的人都有顆純潔可愛的心嗎?廢話說得非常多,只是因為認識Star Horse是在去年夏末,某日瞪魔推薦給我聽,讓我在當兵時的島休,在網咖有了充實的下午,聽到好音樂就能覺得人生真美好。


  退伍後的某一天終於拿到實體的兩張EP,來自瑞典Star Horse是有著男女雙主唱的樂團組合,以下就來分別簡述這兩張EP,瞪魔只進了這兩張,也是有挑過的,都是全曲都好聽!



  Crush是由略帶青春氣息的瞪鞋曲"Kiss A Smile"開場,搭配甜美女聲的瞪鞋樂沒有什麼好抗拒的,順帶一提女主唱兼吉他手的Maja Thunberg同時也是這幾張EP封面的繪者,太有才華了!接著"Marybelle"緩緩的節奏引入較為冷調的男聲與仍然夢幻的女聲緩飄結束,會讓人進入迷幻的場域空間。"My Soul Is Bigger Than Yours"又以簡單的旋律串起田園式的粗顆粒自白,很短暫的一首歌,但一聽就難以忘懷的編曲。"PLS (Song For Rico)"讓人往「後搖」一傾,Star Horse可以算是音樂性比較豐富的瞪鞋團。
Star Horse - Crush 線上試聽 (點開連結會看到實體CD已經賣光的殘酷事實!)





  與Crush同樣,都選擇了較為熱鬧青春的開場("Alone")。"Stranger"前奏一下就搶耳清涼,"Pink Balloon"則開始逐漸鋪陳,接連到"Aishiteru"(怎麼有這麼可愛的歌名,用日文「我愛你」的拼音!)以及終曲"Home"都讓我覺得Lust這張EP更有後搖的味道,Star Horse不像太純正,但是有著豐富元素的瞪鞋團。

Star Horse - Lust 線上試聽 目前看也僅剩下三張了。



  不知道瞪魔進了幾張,樂團官方已售完的Crush就看Bear Igloo Records會何時上架,這兩張EP其中一組已經在我手裡了,耶!陪伴著我繼續進入2015年,也期許新成立的Bear Igloo Records會逐漸茁壯,推越來越多坑,討厭許新年新希望的我就把這額度讓給Bear Igloo Records啦!Happy New Year! Happy Shoegazing!